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总觉得自己有火,有热,有炎症,或者需要预防感冒抗病*,所以对板蓝根等情有独钟,在他们眼里,这些几乎是神药般的存在,有病治病,没病养生,似乎只有喝了心里才踏实。跟现在消炎药的运用有点类似,血象高时用,血象不高时也用,医生不开时,自己买着用。
有些人还特别喜欢喝茶,茶文化博大精深,我也是大俗人一个,几乎不懂,也不怎么喝,只知道绿茶是偏寒的,红茶是偏温的。不管什么茶,要说偶尔喝喝,倒也无妨,但要是长期喝的话,就要注意所选的茶自己适不适合,或者选择一些平性的,特别是有些人把中药当茶喝,如有些人常喝菊花,觉得自己很养生,还很优雅,反而气色越来越差,还不如喝白开水呢。
为什么有些人咳嗽不容易好?这个很常见,经常有人问我,咳嗽反复不好,输液、吃中西药物都不管用,有不少人是不分寒热,滥用清热类的止咳药。还有的人面色差,或者免疫差、反复感冒,或者鼻炎,或者皮肤病等等,与过用寒凉之药是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感冒等外感病初起时。
中药有寒热温凉之偏性,以纠正人体寒热之偏颇,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寒证用寒药,无异于雪上加霜,热证虽当用寒药,但也不能长期用,适可而止,过则伤人而致病。
为什么容易过用寒凉之药呢?因为相对来说,热药引起的反应往往容易被察觉,咽痛、牙痛、口干等等一些常说的上火表现,寒药引起的反应有时短期看不出来,不仅看不来,还能临时解决一下症状,反而让人觉得很舒爽。除非是那种,受凉风就拉肚子,喝点凉的就肚子疼,到那时,你让他去泡菊花茶、板蓝根喝,他也不会去!
凡是中药都有偏性,只有偏性很小的,甚至是平性的(就是寒热不明显的),才能当作食物长期吃。那么有偏性的中药、中成药就一定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之下使用,并且适可而止。所以需不需要用板蓝根之类的寒凉之药,还是咨询下中医大夫再做决定。
我们通常说的上火、有热,并不等于炎症,也不等于病*,他们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详见我之前写的文章,炎症、病*与火(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