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白族扎染留白出画蓝铺天地传承守艺
TUhjnbcbe - 2021/9/2 20:50:00
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 https://v.ifeng.com/c/7zW5PHwjfVd

“时光浸染,青出于蓝。”

风带走了沙,雨带来了花,白族的姑娘把扎染带回了家。盛行于大理地区的白族扎染工艺,从远古走来,一路散发着历久弥新的芬芳。蓝底上的各式图案清雅脱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如白族人古朴雅致的民族性格。白族扎染在追求自然环保的大环境下,在传承中迸发出充满生机的新生,引领人们回归自然静谧的生活要义。

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泠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白族扎染技艺已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大理最负盛名的手工艺产品有两处主要产地,周城扎染历史悠久,是名至实归的扎染之乡,而后起之秀巍山扎染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展势头很猛。

走进大理古城,每个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色彩斑斓的扎染工艺品,使人流连忘返。扎染已然成了大理的一种代表。其传统工艺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

·起源传说·

大理的扎染有着悠久历史,但具体起源何时尚无定论。传说在古时的苍山脚下有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勤劳勇敢,村庄里有一位美丽的金(měi)花(nǚ),有一天,她进山采野菜,在花草中休息的时候看到自己白色的裙子上染了蓝色,却找不到有什么染色东西,只看到旁边有一片一片的野草。金(měi)花(nǚ)想是不是这草能染色,于是换了一个有这种草的地方,再次坐下,果然,又染了一片。她把这草采回去,想把自己裙子染出花色,于是用针线把布封扎成花再把草用火熬出色水,把裙子放进去,一会拿出来,拆了封的线,果然裙子上出现色彩斑斓的神奇色彩。从此金(měi)花(nǚ)把扎染的技术教授了他的父老乡亲们染色。后人为了纪念她,把扎染的技艺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制作工序·

“‘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扎染全靠手工制作,工序繁杂,并且扎染的原料都选用纯天然制品,更增添了制作的难度。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

扎花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

浸染

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最终浸染到想要的颜色出现为止。

?

成品

浸染后的布料需要晾干,才可以拆掉扎花时候的线,使图案花纹显现出来。再经过漂洗和晾晒,一个扎染作品才算完成。

——

段银开,云南省扎染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生于白族扎染世家的段银开从小跟随父母从事扎染制作,十岁时便学会了扎花,17岁开始专门从事扎染制作,熟练掌握扎染工艺全流程。她认为:“扎染最具韵味之处,在于蓝、白二色之间的自然过渡,往往给人‘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

段银开展示手工扎染作品

她和丈夫段树坤开了一家“大理段氏璞真扎染坊”,染坊内保留了传统的“土靛”染色,游客可以在染坊内亲自体验传统扎染技艺。段银开在继承了传统白族扎染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新创了多种扎染花色,并丰富了扎染产品的种类,新增的扎染衣裙、围巾、头巾等产品深受欢迎。多年来,段银开还致力于扎染工艺的传承,教出一大批徒弟,努力将扎染工艺发扬光大。

在白布上印画花样

按照白布上印好的花样进行扎花

将缝扎好的布料放入染缸内浸染

在对染好的布料进行拆线

织布

晾晒扎染布

扎染布成品和织布梭子

此外,他们还建成了扎染生态博物馆,推出“扎染驿站”特色民宿,让扎染艺术以一种新的姿态走进人们的视野。

如今的周城扎染产品已有余种,已经远销到欧美和东南亚各国。但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在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下,也正经历着历史的阵痛,很多扎染花样已经被遗失。在新的时代下,白族扎染工艺或许并无消亡之险,但依然面临着如何蜕变新生的困局。

喜洲镇有个染衣巷,这地名比周城还要久远,白族扎染是否起源于此,则有待史学考证。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指着墙角元宝状的大石头,称是祖上碾布用的,放了多少年记不清了。石头被磨得光滑温润,表面的纹理里,依稀可见残留的蓝色染料,希望这不是关于“染衣”最后的记忆了。

往期推荐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民族文化·传承守艺·

SCENERYOFYUNNAN

?RESTLESSTECHNOLOGY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族扎染留白出画蓝铺天地传承守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