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后宫的百姓书屋看到一本柳宗民《杂草记》,翻开一看,里面都是介绍一些长在田间地头,路边的野草,每一种草还配上一张彩色的图片,我很感兴趣,于是,便把它借回来。
似乎我喜欢的东西都太小众化了,从现实角度来说是没有多大实用性。但对我自己来说,遇到那些能让内心欢喜的东西,简直如获至宝,哪怕是捡到一片漂亮的树叶,或者采着一把野花。我喜欢那些长在山野间的花草,清冽的风,山谷里的鸟鸣,竹林里摇曳的莎莎声,以及生活中自然而然呈现的画面感。
对野草感兴趣,是因为小时候常听奶奶说起一些草药,以前跟她去山上扫落叶回来烧柴火,她看到路边的草药会指给我看,我记得她指给我看过板蓝根是长什么样的,那时我们还挖了一些回来。我也听太姥姥(奶奶的妈妈)说过一种草药,它的根部可以用来炖骨头汤,我忘记了它的名字,只记得那个时候,好奇心驱使我想去探索各种草药,我逮着爷爷也问个不停,想要了解还有没有认识什么民间流传的草药,都长什么样子,有什么功效,好像想从老一辈人的口中查阅到各种草药。
有一件事印象深刻,我还邀请过我童年的小伙伴勤一起上山挖草药,她有些羞涩,可能觉得我们小孩子自己拿着锄头上山有些尴尬,虽然这样,但她还是愿意陪我去。我把锄头扛在肩上,像一副大人模样,装作很资深的样子给她介绍我所认识的草药,然后我们走到一个小山头,我发现了一株类似我想寻找的那种草药,拿起锄头先把旁边杂草除掉,然后再深挖草药根部,这时,两人心照不宣的哈哈大笑,边锄边看看彼此的样子,想到对那株不确定的草药那么认真的态度,笑声更加爽朗的在山头荡开。
翻开《杂草记》,童年的记忆浮现,一股清流从心间涌来,读着作者淡淡的文字,好像在呼吸山林里的空气,我珍惜这份不经意间得到的欢喜。细坑水库,宫边,地湖,这些小时候跟着大人进山耕种经过的地方,如雨露滋润心田,万般清新。地湖,在小时候看来是很山的地方,其实它也只不过是在宫边下面那块田野比较密集的地方,那时有两块大石头立在田边,石头被凿了个窟眼,像是天然形成的自然奇观。有一次农忙的时候,我和姐姐跟着大人去地湖耕种,刚好下起一阵大雨,爷爷唤我们姐妹先去石窟里避雨,后来,雨下得实在太大了,大人们也收工,大家一起挤在石窟里避雨,雨声如雷贯耳,淹没了所有声音,我们坐在石窟里安静的听了一场夏雨,看田里的禾苗,雾雨朦胧,大家都没有说话,但心靠在一起,暖暖的。
《杂草记》唤起了我的心灵,带给我灵感。我渴望表达,也热爱表达。森林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果子的味道,野草的清新……引领我走向一方净土,寂静且悠长。六年前在闽南理工学院图书馆邂逅了一本书,那本书名我抄在本子上,也做了一些笔记,我现在不记得名了,只是能感受得到那些文字,那些文字都是描写自然的简短散文,比如有写风,树叶,炊烟,森林等,这样很细腻的需要用心去感受的自然风景。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自己钟爱的东西,找到可以走向适合自己的那种风格。洗练,清新,自然,纯粹,这是对心灵锤炼非常高的境界,其实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宁静!
一个人从幼儿到老年,经历纷繁人世,最后也会走向返璞归真的路途。生命,从叶到花,从花到果,都是一个过程,删繁就简,回归本心,做好自己,或许是生命的意义之所在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