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光柱陈通伟
说起蓝靛,可能您比较陌生,但是如果说到“苗服染料”和“板蓝根”,或许您耳熟能详。前段时间,记者走进革东镇五岔村的蓝靛种植基地,看到村民们正在挖垄、移栽、填土。22亩蓝靛种植基地上,一幅农忙画面正在徐徐展开。
五岔村长期以来就有种蓝靛的习惯,但由于规模零散、缺乏管理经验,收益较低。作为五岔创园合作社的监事、基地管理员,同时还兼任技术员的潘荣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提议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种植蓝靛,拓展增收渠道。很快,他的提议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大伙儿开始抱团种植蓝靛。
得到大伙儿支持,潘荣生丝毫不敢大意,他深入田间地头,一边给大伙儿讲解种植技术,一边拿起锄头,手把手传授。潘荣生说:“种植蓝靛是有技术要求的,株距必须达到三十公分,一亩可以种植一万株。”身着迷彩服者为潘荣生
“种植蓝靛需要很多劳动力,经过村两委和合作社讨论,我们决定优先考虑家庭较为困难的群众到基地务工,今天早上有12名女工来到基地种植蓝靛。”潘荣生介绍到。
“这些蓝靛苗是昨天晚上才拉过来,今天我们就过来种,在这里务工既能照看家里的小孩,又有务工费,一天能拿到八十块钱呢。”正在基地干活的女工韩应珍说到。
规模化种植蓝靛,既为五岔村的困难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工作岗位,也为该村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提供了产业支撑。
来源:剑河发布——广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