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那些老人都还在,以为扎这样的作品简单,不料现在非常难了。”
出生在大理周城村的张翔,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扎染传承人。张翔家祖祖辈辈的人都一生为扎染事业做着贡献,尤其是张翔的爷爷张仕绅。在记忆里,张翔不经常见到爷爷,因为爷爷总是一早五点起床就赶到工厂里去调配染料,忙到晚上才回家休息。几乎除了睡觉时间,其余都在扎染工厂里工作。爷爷调配的这些染料,是供工人上班用的。一到七点,负责染布的工人就每人上前提一桶爷爷调好的染料,进行染布,爷爷则继续负责指导工人以及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
在张翔小的时候,她总能看到周城的田埂上晾晒着家家户户的扎染布,妇女们在院子里面做着针线,将一块块布料缝成美丽的图案,这些都是存在在她脑海里最温暖清爽的记忆。
染布需要的板蓝泥,是必不可少的,而制作板蓝泥用的正是如今板蓝根的枝叶。在周城村,也有专门养殖板蓝根的人家,供染布的人家使用。这些板蓝根一到每年收割的季节,就要连杆割下,然后放置在冷水里浸泡十天左右,再将杆和叶子捞干净加入水和石灰。之后,每日早晨,制作染泥的人就会用木棍敲打一百来下,直到激起沫为止。发酵半年之久,让里面含有的水分蒸发,染泥就制作好了。虽然制作染泥需要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但是一块制作好的染泥可以用十多年。
张翔对于染泥的制作,早已熟烂于心。但说起染泥,却还有一个关于爷爷张仕绅的故事。年,扎染技艺被叫成“资本主义的尾巴”,当时周城所有种植板蓝根的人家,都被铲光了,染布的人家专用的木桶也被一个个踢翻,制好的染泥被泼上了粪。要知道,这些可都是周城人生活的根本,如今被一件件销毁。爷爷张仕绅就出了个主意,同他人商量一块去把染泥夺回来。
于是,天黑之后,爷爷张仕绅同两个伙伴偷偷到了放置染泥的地方,将面上的大粪扒开,一块块捧了回去。这些染泥被偷偷存放在村民家里,染布的人家也开始偷偷染布,最终熬过了这段时间,扎染技艺又重见天日。
在张翔年轻的时候,看见周边同岁的小姑娘个个穿得好看,自己却因为做扎染不能穿好看的衣服而感到难过,于是有一段时间,张翔离开了扎染行业。有一年,张翔在整理爷爷留下来的一些扎染图案时,才恍然发现这门手艺的珍贵,若是再不整理,这么珍贵的东西就要没有了。为了能把扎染继续传承,张翔重新回到了扎染行业,如今扎染在张翔的传承下,也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