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感冒,有“风热”和“风寒”之分,还有四点要注意。
最近南方的气温升高,昼夜温差很大,这样,很多朋友一不小心就感冒了。依现代人的生活常识,很少有人在感冒初期就去看医生的,大部分人都是要不硬抗,要不自己买点非处方药对付,最常见的比如板蓝根等等。在广东各地,甚至乎凉茶也成了治感冒的“良药”了。
这么做显然是不对的。对于感冒,尽管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病,但我们也不可以掉以轻心,而应该在“战略上重视它,战术上可以忽视它”来对待。现代医学的感冒,有细菌和病毒之分;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感冒,最少可以分成“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
风寒感冒:
最常见于突然降温,防寒措施不善,或者昼夜温差大,一不小心就受凉而来的感冒,十之八九是风寒感冒。俗话说的就是吹风受凉。尤其在睡眠不足、休息不好,或者身体虚弱时,是最容易患“风寒感冒”的。另外,剧烈运动出汗后贪图凉快,肆意吹凉风,也容易发生风寒感冒。
所以,风寒感冒的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常在秋冬两季发生。在中医辨证里,一般属于“太阳经症”,也就是太阳开阖枢机受阻。常见的症状有:发热恶寒或恶风,后脑强痛,鼻塞流清涕,咳嗽气喘吐白痰。《伤寒论》对此的表述是“发热恶寒头痛,项背强几几”。舌苔薄白,脉浮紧。
市面上似乎很少有适合“风寒感冒”的中成药。其实简单来说,风寒感冒的处理,关键就在“出点汗”,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辛温解表”。方法也挺多的,常见的如喝姜糖水、喝姜粥,也可以包括桑拿、热水泡脚,如果身体情况允许,甚至可以打一场球,等等。
当然,正宗的中医治法,风寒感冒的代表方剂,根据“表虚”和“表实”,也就是“有汗无汗”之分,有“桂枝汤”和“麻黄汤”这两个千古名方。不过现在很多中医建议,在南方慎用麻黄汤,我本人对此不置可否。
风热感冒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发现很多“风热感冒”的人,其起因竟然有“便秘”。也就是说,他们先有一两天“便秘”,然后才有其它常见的感冒症状。这就是风热感冒,也属于中医所说的“外感热邪,首先犯肺”。
为什么便秘会引致感冒?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表里,排便不畅,大肠的“泌浊”受限,就会影响肺气的宣肃,从而出现感冒症状。反过来,风寒感冒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得法,也会外邪内进,导致便秘或拉肚子。在中医看来,风寒感冒后的胃肠症状,属于变症范畴,也就是病由外入里,这时候,不能随意使用止泻药。
风热感冒的表现:发热汗出,口渴咽干,咳嗽咽痛,鼻涕浓黄,甚至便秘心烦等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甚或洪大。比较有特征的是咳嗽吐黄绿色痰,一般都是“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的处理,比风寒感冒相对简单一些,大多清热解表的方药都能使用。这时候,喝点凉茶、板蓝根等都是有益祛除风热之邪的。汤药方剂的话,银翘散、桑菊饮、葛根汤之类都属于有效验方,可辨证使用。如果有便秘出现,中医认为就不单纯是“感冒”了,而是属于“阳明经症”,这个时候的代表方剂是白虎汤,但现代中医似乎都很少使用了。
关于感冒,我认为需要注意如下四点:
病毒性感冒并不代表风热感冒:前者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后者是中医的病名,没有绝对的可比性;喉咙痛不是区分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的关键;咳嗽、流涕、发高烧都不能作为这两种感冒的区分;个人建议,不主张西医和中医同时采用,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治疗体系,几乎绝大部分的感冒,似乎都不值得那么“兴师动众”。
比如用了抗生素或抗病毒药,就没必要再喝姜糖水。为什么?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现代医学治疗感冒,是抗菌抗病毒、想办法给身体降温,中医治感冒,是想方设法让身体出汗,虽说目的相同,但路径却截然相反,这既会减低中药的效果,也会降低西药的疗效。
以上就是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感冒,总体上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之分,当然,临床辨证,还需注意实证虚证等具体情况,不知道您对此有何高见?欢迎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