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河南民权塞罕坝三代人坚守68年,筑起
TUhjnbcbe - 2024/4/9 16:53:00

说到河北塞罕坝林场,你可能会想到“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以及三代人植树造林的感人故事,而在豫东平原上也有一个“塞罕坝”,同样是“荒原变林海”,同样有“三代人的坚守”,这就是位于河南商丘的民权林场。11月11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随“全国融媒体看河南”采访团来到了民权林场。

三代人坚守68年

造出亚洲最大人工森林之一

民权林场位于黄河故道腹地,经营面积6.9万亩,经过一代又一代务林人的呕心沥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在茫茫无边的万顷沙海上建成了举世闻名的“申甘林带”。林带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2-4公里,被国内外林学专家誉为“豫东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

民权林场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历史上曾是一个多灾难的贫困区,土壤为黄河故道冲蚀沉积的沙质土和黄泛水退留下来的背河洼地、盐碱地,“旱涝粮不收,风起苗不见。一年辛苦半年粮,携儿带女去逃荒”曾是它的真实写照。

现年86岁的康心玉曾任民权林场场长,是植树造林的第一代工人。他回忆,年刚来到林场工作时,林场里的树木很少,大部分是荒地,仅有的苗木也只有一米多高,刚刚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一到春天刮起狂风,沙尘遮天蔽日,农民种的庄稼也都被压在下面。

“当时流传民权这个地方有‘三多’:沙荒茅草多,逃荒、要饭的多,另外就是土匪多。”康心玉说,当年毕业分配报名时,没有同学敢报名民权林场,而他作为班长是共青团员,同时又是豫东人,觉得能够适应民权恶劣的生活环境,便自告奋勇带头报名,就这样他来到了民权林场,一干就是几十年。

康心玉告诉记者,民权林场最开始只有16名职工,包括8名干部和8名工人。由于缺少交通工具,从县城到林场的20多里路只能靠步行,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就吃住在林场,条件非常艰苦。“林区造林主要是春秋两季,挖个地窑子,铺上麦秸豆秸,弄个铺盖一睡。”至于白天吃饭,就只能吃点干馒头,到河边喝点水。

林场人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三代人68年的坚守,目前整个民权林场的树木已达60多种,面积达6.9万亩,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之一,被誉为河南“塞罕坝”。获批国家生态公园

林场变身成旅游观光胜地

11月11日上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在民权林场“申甘林带”看到,绿荫和金黄覆盖着大地,林区公路横穿整个林区;放眼望去,整个林区方圆几十里,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黄河故道。林区植被丰富,花草繁茂,落叶缤纷,翠绿微黄的树叶在枝头,在冬日阳光下怡然晃动,令人心旷神怡。

据了解,近年来,民权林场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方式,把原来以生产木材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为主,把原来利用森林获取利用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以申甘林带为核心,以鲲鹏湖、秋水湖、龙泽湖组成的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着力打造连接湿地公园和生态公园的绿色廊道。

年,民权“申甘林带”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生态公园,又获评“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申甘林带的“绿色效应”不断惠及周边,民权县已成为全国艳羡的“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健康小城”。现在的申甘林带成了旅游观光胜地和“天然氧吧”。

此外,民权林场还积极引进、大力推广和应用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在林地内种植苗木、花生、西瓜、蔬菜、花卉等30多个品种,亩收入可达余元,并在林下种植了丹参、党参、板蓝根、药菊花、草决明等药材20余种,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据民权林场工程师李传启介绍,目前林场里规划种植了近万亩刺槐,这里成为酿槐花蜜的宝地,每年春季有近50位养蜂人来此酿蜜。

而且,民权林场因为面积大、空气好、草多,这里还养殖了许多家禽。养殖户张奋勇在民权林场内饲养了多只家禽。他算了一笔账,在这里放养吃草,一只鹅的饲养成本可以降低4元左右,而因为周边没有没有其他养殖,疫情风险也非常低,“这比在外面养殖场至少可以多盈利2万元。”

利用林下的空间养殖,民权林场达到了“禽吃了林中草,草肥了林中禽,禽肥了林中土,土壮了林中树”的生态循环效果。越来越多的职工看到了林地“生金产银”的价值和优势,积极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林菌、林草、林药、林禽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全场已有余人成了林下养殖能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戚云雷

(三代人坚守68年,河南民权的“塞罕坝”让人感动。您对此有什么想法,评论区给记者留言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民权塞罕坝三代人坚守68年,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