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康震品读古诗词忆江南
TUhjnbcbe - 2023/9/15 20:06:00
:33来自曹立祥

46音频:进度条00::33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宮。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每一首只是写了其中的一个片段。第一首总的说江南好,第二首回忆的是杭州,第三首回忆的苏州。

这首词的词牌《忆江南》,其实最早不是这个名字,最早是叫做《望江南》。这个词牌最早在《江南曲子词》中就有了。后来,因为白居易写的实在太棒了,所以把曲子的词牌改为忆江南。

我们先来看《忆江南》的第一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一首啊实际上是泛议江南之好。作者开宗明义就说江南好。为什么?我们知道白居易祖籍在山西太原,在河南出生,所以总的来讲,他是一个典型的北方人。一个北方人为什么翘起大拇指称赞说江南好呢?下面他解释了,说"风景旧曾语”。因为江南的风景是我曾经熟悉的。这个谙字,是熟悉的意思。

白居易怎么会对江南的风景如此熟悉呢?因为白居易先后在杭州和苏州担任过刺史,而在他青少年时期也曾经旅居和漫游江南,特别是曾经旅居苏杭。这从他的很多作品当中都能看出来。在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年,白居易从中书舍人的位置被派遣到杭州担任刺史。长庆四年,他任满离开杭州,紧接着在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年,他又任苏州刺史。第二年啊因为眼睛患病,所以就免去了这个职务,回到洛阳。人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白居易真幸运,在他的有生之年,先后在这人间天堂担任首席长官,不仅为民谋事,也享尽了人间的美景,享尽了人间的美事。所以直到67岁的时候,也就是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年,他在洛阳担任太子少傅这样一个闲职的时候,不由得回忆起了自己在50多岁,甚至在青年时期,在江南一带,游业任官所见的江南风景。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作者说江南好,这里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的熟悉,那么到底江南的什么风光给他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首先,江南的花特别的红,红的像什么一样呢?红得像火一样。他说“日出江花红胜火",大家要注意,这个火字,那可不仅仅只说颜色,而且还有温度也是火辣辣的。不仅给我们传递了颜色,使我们视觉沖击,更给我们传递了温度,感受江花的火热。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指的是蓝草,是种染料。当时的人们用这样的草来做染料,染衣服。你可能不知道,据说这蓝草的根是我们特别熟悉的一味中药,你猜猜叫什么,嗯你说的对,是板蓝根。在这里你万万不会想到,诗和我们感冒联系在了一起。这里作者的意思是说,江水真是太绿了,绿的像什么一样呢,绿的发青。绿和蓝都是为了说江水的清澈,是为了说春天的江水带给我们极度的愉悦和慰藉。

所以作者说,江南带给他最大的喜悦就是大红、大绿、大蓝,不仅有色彩而且有温度。他认为这就是江南风光给他印象最深的地方。

第二首,具体写,江南为什么好。作者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哪两句呢,第一件,“"山寺月中寻桂子"据说杭州的灵隐寺里,有很多桂树,没到中秋佳节就会有很多桂花落在地上。寺庙里的僧人都说这是月亮中的那个桂树,月亮的桂树绽放桂花,你望月就会看到月中桂树的桂花坠落下来。那么寺庙里的僧人往往抬取这样的桂花。白居易在做杭州刺史的时候,是不是也很想拾几朵桂花呢?

他在诗中曾说,“在郡六百日,入山十ニ回。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他自己在诗中注释说,“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灵隐多海石榴花也。"可见他在杭州的时候多次前往灵隐寺、天竺寺寻那月中的桂子。但月中怎么会有桂子呢?这又有一个传说。据说在月亮中的桂花树很高,高达五百文。那么有一个仙人名叫吴刚,因为他学仙之后犯了过错,所以上天命令他伐这棵桂花树,可这伐桂花树怪得很,为什么?他每砍出一个创伤,这个创伤马上愈合,永远砍不完,永远也愈合不完。月中的桂子这个传说在唐宋时期广为流传,一方面杭州的灵隐寺中多有桂花树,八月桂花飄香,那桂花的香吸引了白居易,也吸引了杭州的市民。

人们更愿意相信,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这地上落下来的桂花正是从月亮中的那棵桂花树上坠落下来的。唐代的诗人杜甫曾在诗中说,“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如果我们能够把月亮里的桂花树砍掉一些,那么月光是否会更多一些?辛弃疾后来又典化了这句诗,在自己的词中写道,“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没错。这两位诗人都是借用了这样一个传说。那么白居易做杭州刺史期间,我们就可以想象,在那一个朗照的秋月之夜,桂花飄香,纷纷坠落地上,我们的诗人徘徊月下,举头望月,俯身看地,来细细地寻觅,是不是真的这朵桂花是从月中落下?所以“山寺月中寻桂子"是作者对于杭州,对于灵隐寺,对于天竺寺最美好,最诗意的回忆。唐代的诗人宋之问,曾经在灵隐寺中说,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可见早在初唐的时候,在寺庙里头寻找那月中落下的桂子,就是人们一份诗意的怅惘,诗意的一种行为。

诗人说,还有第二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郡亭枕上看潮头"。这也正是宋之问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件事儿大家都很熟悉,钱塘江观潮,这是江浙一带的奇观。每年从古到今都有很多的游客前来观看这个奇景。当钱塘江潮涌动的时候,如海嘯一般呼啸而来,最高的时候潮峰头可达3-5米,而这个高差可以达到9-10米。后浪追前浪,一层叠一层,宛如一条长长的白练,大有排山倒海之势。当潮头由远而近之时,潮头推拥,鸣声如雷,势如万马奔腾。

在钱塘江观潮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始于汉魏,盛于唐宋,迄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成为江浙一带的习俗。如果去过钱塘江,看过潮水,那么就知道,这钱塘江潮分为十字潮、线潮、回头潮。那种气势真是无比磅礴。唐代的大诗人刘禹锡曾在他的《浪淘沙》里说,“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宋代的潘阆在他的诗中说,“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就是白居易,也曾经写过一首《观潮》说,“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可见,在钱塘江观潮,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就是两件事,一个是在中秋的月夜寻觅桂花这样一件浪漫的事,一个是在钱塘江观潮这样一个壮大的景象。这就是杭州留给白居易最深刻的印象。

再看第三首词,“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这时候他没有说"最忆是吴宮",他说“其次忆吴宫”。吴宫也叫馆娃宫,实际上就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西施所修建的宫殿。为什么作者说“其次忆吴宫”呢?因为在这个馆娃宫里,他曾经饮过美酒,看过歌舞。“吴酒一杯春竹叶春竹叶是对吴酒一杯的补充。张华曾在诗中说,“苍梧竹叶青,宜城九酝鹾(cuō)。“这里作者之所以说春竹叶是为了跟醉芙蓉相对应,但是我想,这个春竹叶可能不叫竹叶青酒。因为作者在这里喝的是江南的酒,而竹叶青是在山西。

这里所说的春竹叶可以解释成春天酿熟的酒。因为作者曾在另一首诗里有"翁头竹叶经春熟",也可以解释为给喝酒的人带来春意的酒。在中唐时期,有不少名酒用春字来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等等。“醉芙蓉"是对吴王夫差赏舞形象的描绘。以醉字来形容芙蓉,形容那花就像美人喝醉酒了一样仪态万方。至于这个“娃”,实际上是美女的别称,西施就被称为吴娃。所以说一者是喝春酒,二者是观芙蓉醉舞。这是在江南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的另外两件事情。

总而言之,在作者年近七旬的时候,写下了这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苏、杭给作者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作者会在67岁的时候想起他在南方的这段经历,特别是南方风光的美好回忆?因为在作者十ーニ岁的时候,由于中原战乱,他跟随家人避乱江南,在苏杭二郡一带前后生活了长达七年的时间。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在少年白居易的心中,江南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在15岁时曾经托人带家信到徐州,并赋诗首说,“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他在51岁担任杭州刺史时曾回忆说,我在十四五岁的时候曾在苏杭一带漫游,因为年纪小,所以还没有办法参加大人们的宴会,但是觉得那个宴会才调很高,而且苏杭的郡守至为尊上,当时心里就想,等到有一天,如果在苏杭能够为官一任,那此生足矣!看来,白居易在少年时代的那点小心思,到了中年的时候终于得以实现。白居易先后在杭州和苏州担任刺史,留下了大量美好的诗句。比如说我们之前讲过的《钱塘湖春行》,就是对杭州西湖最好的描绘。

1
查看完整版本: 康震品读古诗词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