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见习记者李谦锋)沿国道一路西行,驱车多公里,在太阳落山的地方,有一个高高的村子,海拔多米。这里是房山区蒲洼乡东村,翻过山就是河北野三坡。东村不大,多户多人,近三分之一是老年人。曾经,这个北京西部的小村很富裕,环村都是煤,从小煤窑挖出来的都是钱。代价是山破了、林秃了、天灰了……连村里老人那时候都念叨,“子孙后代可咋办?”
从山上俯瞰东村。李谦锋摄
关煤窑种松树搞旅游
“我们村现在生活改善了,不光环境更好了,村里还搞了旅游、食用菌等产业,建房子有补贴,老了还有养老金,搁过去想都不敢想。”73岁的东村村民隗合天说道。
“现在我们村里就是依托良好生态环境,一手搞绿色产业发展,一手抓好民生,使百姓安居乐业。”东村*支部书记孙广亮表示。
车行“京郊最美公路”的国道,沿途峰峦叠翠、青山绿树、飞鸟啾鸣。
“我们这儿偏僻,过去整片山上都是石头和荆条子,还有坑坑洼洼的煤洞子,可不是现在大家看到的青山绿树,这都是我们十几年种下的。”隗合天说。
通向东村的公路上,路旁的山葡萄搭起了一道绿色走廊。李谦锋摄
东村坐落在大黑林南麓山谷中,东、北、西三面环山。据说,这里明代成村,村民大多由芦子水村搬迁而来,因村址在芦子水东,故名东村。
村域内的地下有煤,村民多以采煤为业。年,作为北京市规划的生态涵养区,煤矿全部关闭。没了煤,就没了经济来源。“东村的明天该怎样发展?出路又在哪里?成了摆在村委面前的大难题。”今年已经75岁的前村支书隗永功回忆道。
当时的村委开始积极寻求发展项目,转型初期尝试养过狐狸、蜗牛,种过草莓,但都未成功。当时村委班子中最年轻的干部、如今已是村*支部书记的孙广亮说:“市里的决策是正确的,咱们这里有条件,空气好、气候凉、海拔高、风景优美的优势,咱们就多种树,修复山体,靠环境挣钱,向林子要钱。”
东村原有的松树是一大特色,在村委的带领下,全村开始种树,种松树。几年时间,广阔的松林又回来了,东村变成了山顶氧吧。
“当时我们决定首先利用蒲洼乡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发展冷凉作物,修建采摘园,在确定思路后,村委到河北承德等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学习大棚蘑菇种植、民俗旅游发展等先进经验,利用村里几百亩松林,发展起了林下食用菌种植,并获得了成功。”孙广亮说道。
局面打开后,他们又到处取经,依托东村已有的食用菌基地、优美的自然风光、高海拔气候,借助旅游搞采摘,走休闲生态旅游路线。
在东村花台建成米山脊观光走廊、米生态观光走廊、21栋养生木屋等旅游设施,形成山脊观光、森林沐浴、木屋养生、田园采摘等功能区。”
花台为高山平台,紧邻国道。海拔至米,年平均气温9-10℃。花台的前后左右有约6万株松树,总计约有3.5万亩,多为人工落叶松、油松,树高5-15米左右。
“这里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植被完整、四季皆景,林内负氧离子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个,在这些松林中游人可进行天然的‘森林沐浴’。”孙广亮介绍道。
在山脊步道,记者遇到一对老年夫妇带着一个小女孩游玩。老先生告诉记者,他叫龚庆义,来自天津。“这次我们老两口来房山城区的姑娘家,听说东村风景不错,就带着小外孙女来看看,景色确实很好。”
“我们这里地势高峻、群山环绕、风景优美、植被完整,被很多朋友称为‘白云深处绿氧吧’。”孙广亮说道。
林下菌蘑菇宴食宿游
记者来到处于松林之中的食用菌采摘基地,村民郭秀云正在菌棚内除草。50岁的郭秀云告诉记者,从年基地建成她就来工作了,如今已成为食用菌基地的研究员,每个月工资有多块,跟她一起在基地工作的村民还有34人。
食用菌基地。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这是目前北京海拔最高的林下食用菌基地,基地面积有亩,菌棒8.2万枚,种有榆*菇、杏鲍菇、白灵菇、香菇等17个种类,每年4月到10月,分春、夏、秋三季栽培,全年可采收3到5茬,年销售收入75万多元。”已经在东村村委会工作30多年、村妇联主席任正霞介绍,“食用菌基地设有专门的生产技术指导员、质量检测员,并采取统一进料、栽培和包装。”
同时,东村还打造了“蘑菇宴”特色饮食,带动民俗农家院增收。蘑菇宴主要采用东村无公害种植的杏鲍菇、白灵菇等食用菌为主要食材,配以枸杞、板蓝根等山野菜做成。菜品包括脆皮蘑菇、香菇丸子等14道菜,同时配上小米饭、炸油香等特色美食。此外,依托东村高端度假酒店拓宽蘑菇销售渠道,创出了蘑菇比萨、蘑菇面条等菜品。
蘑菇是东村的一大特色。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孙广亮介绍,村里将村民住房改造为连排别墅和独家小院,目前共有农家院49户,可同时为名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村集体与企业合作,建有一座度假酒店,改造升级两处民房为高端民宿。其中度假酒店有林间木屋21栋,全部坐落于原始松林中;高端民宿可同时容纳4家人休闲住宿。“我们村现年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年均旅游综合收入万元”。
林间民宿。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今年45岁的隗功锁说,自从村里搞起了旅游项目,原来在市里打工的他,就回村里开起了农家院,家里4口人外加亲戚2人都在农家院忙活。“因为我们这儿环境好,随着旅游项目的开发,这几年游客也慢慢多了起来,像我这个农家院周六日每天能接待来人。”隗功锁表示。
在农家院采访中,记者遇到两对老夫妇。“在网上看到东村风景不错,我们两口子和我姐姐、姐夫,4个人组成了一个老年团,开车就来了。听说他们村还产蘑菇,我们就来农家院体验一把。”61岁的房芳对记者说,觉得这里风景确实优美,所以他们今天不打算走了,在东村住一晚,第二天再去周边转转。
老来乐一顿饭一块钱
“旅游搞起来了,村子富了,对老年人也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