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永远与时代同龄。
一个小长假的结束,预示着一个个小达人、小饭桶、小长工的表演告一段落。我自己则是跑去见“泰山”,避开了人潮人海中有你没我,但没忍得住他乡绝味的本帮菜以及老岳父带来的家乡味道,又是胡吃海塞一通。
有三件事印象深刻:
一是看完了李录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一书,对其倡导的“知之为知之”的诚实求知态度和价值投资经验以及对中西方文明发展差异化缘由剖析感触颇深——常识之下的能力圈依旧是硬通货。温铁*的《解构现代化》一书我还在啃,那种“似乎知道了点什么”的感觉真香——但愿能够“天增岁月人增慧”!
二是B站又发功,“后浪”题材添薪加火,上次是“大人眼中希望看到的孩子”,这次是“孩子希望自己成为的模样”——三观正、气量足、很清澈、够集火。但朋友圈的青年才俊们依旧是密不透风地发布灿灿闪光的美食,以此展示幸福感获得感,不经意间凸显了消费观和消费能力,有点情调的再配个什么“五月的立夏,送来思念的情话”,什么“良辰美景五月天,赏心悦事烧烤摊”——“鸡汤”和“投喂”都免了,直通通的要么是端起碗就吃的干饭人,要么是躺平佛系的宅王者,管你什么与宣传片的违和感呢。
三是走一走看一看,就知道:城乡、东西、阶层、大城与小镇之间的发展规模、模式以及资源资产的资本化差距甚大,一个人“忙忙碌碌”的性价比在不同地域之上实在有云泥之判;乘着盛世大势的红利和全球化市场的东风,一二线城市的虹吸效应和科技实力、财富增长完全形成了经济上的碾压优势;就业机会、社保质量、资产升值等等都是“回不去的故乡”的诱因,“故土难离”在“我要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面前不堪一击。
好了,说点正经的吃瓜新闻,了不起的盖茨比离婚了,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与自个一毛钱关系没有的婚后财产分割上;一如前一段一对明星分手,观众都火急火燎、急赤白脸猜测谈论着“谁配不上谁”的话题。
有朋友同事总会顺口问一句:假期挤不挤。当然,有的人在假期加班,说是一点也不挤,独享安逸的有咖啡味的办公室;有的人在假期依旧忙着冲刺学习考证,感觉时间其实挺挤的;有的人嘴刁起来,对价格又特别敏感,反正假期过后钱包突然就不挤了;有的人干脆回老家“农家乐”,挤什么挤,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有的人一个假期想逛八个景点就觉得挤,有的人一个景点住三天,时光就像如镜的湖面……
放假前是“天晴了,雨停了,你又感觉你行了”,假期后是“开篇不易,坚持很难”。和一个人刚开始写文章一样,高产似兔子和母牛;而一段时间后,再写就像生孩子一样,提起笔来就分外纠缠。所以,回头来看,假期给我们的放松、惬意和充实感,到底怎么去探寻?反正这个假期我见识到了真正的学者公知之思想深邃,也切实瞧见了消费主义的庞大身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