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03的板蓝根11的盐,双黄连 [复制链接]

1#

双*莲蓉月饼估计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平白无故地,自己竟然被卖脱销了。

其实是昨晚,

人民日报突然公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双*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

双*连口服液,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毕竟是从小耳畔就萦绕着“常备XX双*连,流感季节别!感!冒!”的一代人,谁能想到,大敌当前,

人民日报居然说它能治新型冠状病*?

于是,在来不及细察的情况下,大家飞快下单,双*连口服液迅速售罄,

人民日报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带货届一哥。

而有些人就手慢了一步,双*连口服液已经脱销,心里焦急没办法,干脆就动了歪脑筋:人的双*连没有了,动物的是不是也能治病?

商家:怎么滴,就你机智呗,还会换角度思考问题呢!

买兽药就算了,好歹都是双*连,可是连双*莲蓉月饼都卖脱销了,是不是有些魔幻现实主义?

……不是,怎么都不动脑子想想,这俩能是一个双*连吗?

那照这个逻辑,我吃个双*雪糕是不是可以高枕无忧?我每天在挂面碗里打两个双*蛋就能远离肺炎?

这个世界怎么了,难道被王建国的谐音梗统治了吗?

线上网友糊里糊涂,线下市民热火朝天。

在这条消息发出后的几小时内,很多人都去药店排队抢购这支灵丹妙药,有媒体报告,在凌晨一点的寒风中,药店门口还排着长长的百米队伍。

在一片混乱中,有人认真研读了

人民日报的这条微博,终于找到了两个关键词:

1.初步发现

2.抑制

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重新回溯一下这件事情。

中国科学信息专报表示,1月28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的专家开了会,他们在会上汇报了双*连口服液的进展,后来又在1月29日到30日凌晨做了细胞实验,结果还不错。

这就是所谓“初步发现”的由来。

所以科学专报表示:“预计”有用,“有可能”会阻断,用词比较谨慎。

而且专报里说的很清楚,这只是细胞测试,还没有通过临床实验,并建议临床试用。

话里话外一个意思:这药,现在还不可靠。

的确,一个药品从研发到使用,通常要经过漫长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

而这种临床试验一做十几二十年,要反复做三期才能证明安全有效,而这次只做了一个晚上的细胞实验就草率得出“能治病”的结论……

这是药呢,还是心理安慰剂?

更何况,现在新型冠状病*已经证实人传人,如果由于轻信,恐慌的人群一股脑涌向药店,这一定会造成更大的隐患。

尚且并不能证明有用,但治病的说法已经发酵,人们迷迷糊糊地排队,双*连眼见着脱销……这时有医学背景的朋友坐不住了,这哪里是药,这分明就是智商税啊!

还有,“抑制”是什么意思?

就是如果你染上这个病*,喝了可能会有一些控制病情的作用,但是现在在外面疯狂囤货的人,实际上都是没得病的人。

亲爱的,你都没有病*,你想抑制什么呢?

这就好比我一个贫下中农,想通过喝一种神奇药水来自己当上百万富翁,我也的确没当上百万富翁,对啊,因为我根本就没钱嘛……

随后,中新社的微博

国是直通车直接和上海药物所进行了对话,而上海药物所的回应很耐人寻味。

“不能拔的太高”

“没有相关实验数据”

“说不好对治病是否有效”

研究所能说出这话,专家的态度可以说是非常清楚了。

很快,大概

人民日报也知道自己的消息会误导大家,今天一大早紧急表态:不要抢购了,还没有确定可以治疗的药物呢。

科学的事情被说的太过,初步结果被过高估计,通过官媒发酵后广而告之,先给人希望,又令人失望。

灾难当前,人们最怕的就是空欢喜,所以这条微博下面,很多人指责

人民日报发声不够谨慎。

但是也有网友说,即使不能证明有用,但是我用双*连预防一下,总没问题吧?

有问题。

请看,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年度报告:

(图片来源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划重点,双*连口服液,位居中成药口服剂不良反应榜排名第一。

更可怕的是,它居然是个卫冕冠*,在年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中成药口服剂中,也是双*连口服液的不良反应最多……

同属双*连,双*连注射剂的副作用就更大了,随便在知网上一搜,结果令人触目惊心。

所以别说“没事,我就是买点预防预防”,第一不要买,因为网上卖光了,药店人多不要去;第二不要服,因为可能有害。

其实这种轰轰烈烈买药的场景,在03年非典时候也出现过,当年屯板蓝根今年抢双*连,人类的本质果然是复读机……

疫情面前,恐慌往往大于灾难本身。

恐慌之下人会不察,这就给谣言和伪科学滋生肆虐的土壤。我们能做的是不偏听偏信,也不盲目从众,疫情来临,更要保持足够的冷静和质疑精神。

那些被双*连割韭菜的钱,还是攒起来买口罩比较明智。

-END-作者:震惊叔

资料来源:新浪微博、中国知网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加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