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路向西去大理二风情万种 [复制链接]

1#
虽然不是旺季,双廊的夜也是喧嚣的。问民宿管家吃饭的好去处,介绍说在洱海边应该吃鱼。按图索骥,来到玉矶岛正对面岸边据说是30年专注做鱼火锅的鱼庄。鱼是当地的鲶鱼,他们叫做桂花鱼,一整条放到高汤锅里煮,配上店家自己用云南特有的鸡枞菌、韭菜花等所调制成的酱料,别有一番风味。席间看到隔壁桌的帅哥美女在喝一瓶桃红色的酒,名曰“贪欢”,就叫了老板来问询。隔壁桌漂亮妹妹听到了,直接拿了瓶子过来说“哥哥姐姐,这个就送给你们喝吧,我们刚开的,才喝了一杯,觉得太甜,你们也就不用再买了,省得浪费”。浓浓的京腔,甜美的长相,素未平生,赠酒出人意料,在这鲜花盛放的双廊初冬夜,两个帝都年轻人让我们感到了淳朴的善意和人间美好。

没有理由不贪欢??????

第二天一早告别双廊,一路向北绕过洱海北岸,然后向西,第一站到达洱海西北岸的周城—全国闻名的白族扎染之乡。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扎染作坊,了解这一民间艺术。这才知道扎染必须先在白布上用笔画出图形,然后拿针线按照图封扎成疙瘩状,再放进染缸里侵染,或浸泡冷染,或温煮热染,经过几天浸染后再捞出晾晒,干后再放进染缸再次浸染,反复三次以上,才能完成。而染色的各种原料,基本都是天然染料,而非化学合成物。最基础的蓝色染料,居然是非常不起眼的一种草根植物—板蓝根。以前只知道板蓝根可入药,治感冒,却没想到还是天然染料,不知道它的名字是否也源于它天然蓝色染料的功用。

扎染坊

神奇染料板蓝根

老板娘给我展示扎染工艺

扎好的布,还需要进一步再浸染

告别扎染坊,沿着环海西路继续向南,就到达了著名的白族文化发源地—喜洲镇。镇子里处处是浓郁的白族风情,白族的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粉墙壁画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几乎每家都有精美的照壁,白族照壁除了外观优美、造型精致外,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着独特的白族“家风”文化。“百忍家声”、“青莲遗风”、“苍洱毓秀”、“紫气东来”等,都是白族民居照壁上常见到的题字。这所题的四个字,都代表一个姓氏,一个故事,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家风。?比如“清白家风”为杨姓的家风,琴鹤家声”为赵姓的家风。比如“青莲遗风”为李姓的家风,原因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所以白族的李姓,便把“青莲遗风”题写在自家的照壁上,鼓励子孙后代像李白一样,饱读诗书,入室升堂。

李姓人家的照壁

苍山下的白族民居

而白族美眉们的服饰,更是风情万种。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卦、右衬解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你可否知道白族少女的帽子,就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垂下的穗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冒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金花们就这样在平淡生活中时刻演绎着风情万种......

白族美眉的风花雪月(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喜洲,必吃的美食是喜洲破酥粑粑。传统喜洲破酥粑粑主要的原料为面粉,口味有甜、咸两种。制时皆用上下两层炭火,上层炭火为猛火,下层炭火为文火,在做好的面胚上刷上猪油之后入锅烘焙,在烤制过程中繁复刷几次油脂,烤香直至烤酥。喜洲粑粑外皮香酥而内在绵软,且层次分明,我们甜咸的都尝试了,确实味道不错??整个镇子里几乎家家店都有卖,然而由于传统古法需要烧炭有烟,镇里不允许使用碳火,都变成了电烤。所幸在镇外还是看到了一家古法作坊,得以纪录这原汁原味。

色香味俱佳的喜洲破酥粑粑????

终于看到了传统古法工艺作坊

环海西路的海景也是无敌的,苍山脚下湛蓝的湖水中倒映着天上的白云,不知名的树在湖边水里自由舒展躯干,和远处青砖白墙的白族民居一起相映成趣,俨然一幅十分养眼的水墨山水画。湖里的水草也有个浪漫的名字—一水性杨花,还华丽丽地上了餐桌,我自己觉得口感还不错????

长在洱海里的树

这就是水性杨花

洱海的风情万种......

这一段环洱海的自驾游,处处都展现着只属于大理白族的风情万种......

原创不易,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