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透过绢衣彩绘木俑看大唐服饰特色,唤醒 [复制链接]

1#

说起国际时尚之都,爱美人士,信手拈来:巴黎,米兰,伦敦,纽约。每年这些地方的时装周活动是时尚狂欢。时装发布走秀会引领一大波的前沿潮流。接下来再把风刮向普通人,前方流行啥,后方都跟上,绝不掉队。

此情此景,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中也曾有过,唐朝的长安就是这样的一个时尚中心,它开创服饰制度,生成时尚风气,辐射全国,波及到海外,从初唐到盛唐,审美的标准不断变化,对美的不止追求,带来丰富的时尚流变,引领世界的时尚风潮。

看《国家宝藏》里的国宝——娟衣彩绘木俑,似乎透过千年,可以嗅到那股来自大唐的时尚气息。三尊绢衣彩绘木俑最特别的地方来自身上的服饰:绫罗锦绢,历经长久,仍然颜色如初,再现了初唐时代的流行风尚。

一件宝物,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传承。透过木俑的前世今生,我们看到这背后折射出不可复刻的大唐服饰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审美唐朝服饰文化

在《全唐诗》中,有首收录作品,涉及了裙,襦,履这样的女性服饰的诗句,足见唐朝对服饰美的文化欣赏和追求。

款式之美“清明时节千山绿,轻盈仕女腰如束”,“坐时衣带萦纤草,行时裙裾扫落梅”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那时候的女子基本上是上身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妇女的短襦用小袖,下身是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以上,或者更高系到腋下,用丝带系扎。这样看起来格外修长俏丽,在我们现在的时装里,也有很多这样的设计,大概,这是在设计中利用了视错觉原理,拉长了腰线,戏谑地说就是看起来脖子以下全是腿,可见唐朝的设计师深谙其道。

色彩之美除了款式,从木俑身上我们看到了历久弥新的鲜艳色彩。唐朝服饰的美也体现在服饰的色彩搭配上。染料在唐朝服饰文化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都来自植物,比如红色和黄色就来源于红花,靛蓝来源于蓝草的叶子。对,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有机纯天然,很多食材和中药材又能染布又能吃,在当今都是高级感十足的原料。关键是色彩纯真,经久不退。有的竟然还防虫抗菌。美且实用,充分体现我国古代的文化审美和智慧。

小知识:红花用来吃,是一种中药,活血化瘀,养颜美容。兰草的根部可以用来制作清热解毒的板蓝根颗粒。

精神之美在《资治通鉴》中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蛮狄,朕独爱之如一”简单点,意思就是汗胡等同视之。当时开明的君王,也成就了包容大气的文化氛围。为唐朝服饰发展提供了条件。人们的心态也更为包容,借鉴了来自不同地域的服装优势,多元化的服饰元素应用在唐朝的服饰中。比如西域的纹样,大唐的面料和形式,交汇融合。这种多姿多彩反映了当时人们精神富足和美好。

唐朝服饰是整个服饰文化发展史上的顶峰,华丽,开放,体现姿态美,颇有盛世大唐,盛世霓裳的感觉。

从唐朝的服饰中窥见道家文化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劝解人们顺应事物本身的样子,不要造作,人和世界和自然和平相处,平等和谐。

这种观念对唐朝服饰的审美观念有很大影响。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常百姓在服装色彩,装饰纹样,配饰上无不透露着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拜。那些自然中的花鸟语虫,飞禽走兽,反复应用到唐朝服饰中,大自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在服饰造型上,不做作,不束缚,不刻意显露人体曲线,宽大的裙装,活动自如,讲究自然的舒适。“贯束罗裙半露胸”“粉胸半掩疑是雪”从这些诗句中看出女性着装的随性自然,浑然天成。当时女子穿着男装也成为潮流,同样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包容度高,松弛度大。

这些正是道家文化所倡导的不凌驾,不约束,亲自然,万事万物和谐统一,尊重一切天成的自然这种思想理念。

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带来唐朝服饰文化的发展

唐朝思想和精神高度开放,世界著名的都会长安,不仅是时尚之都,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鼎盛时期和唐朝政府友好往来的国家高达多个。

丝绸,瓷器,冶铁丝织技术等等传出,香药,玻璃,宗教,多国艺术的传入,这些从文物,绢绣,木俑陶俑中都能看到包括罗马,波斯艺术传入的痕迹。促使了唐代服饰向多民族方向发展,也实现了多元素的融合。

从初唐到盛唐,一条丝绸之路,驼队络绎不绝,除了所谓“胡商”的汇集,唐人对于异国外来的音乐美术,服装的接纳程度是空前的。像印度波斯的鲜艳靓丽,浓浓的异域风情在很多服饰的应用,更加解放了之前已有的服饰观念。直到今天,我们在学习颜色和款式在着装上的应用时,也还在沿用。这种交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变成了一种动力,推动服装服饰文化的长足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大唐的强盛。

自信与觉醒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唐朝的丰富,富足,多元,从唐朝的古迹,字画,史书的人物生活刻画中我们都能看到,服饰作为生活基本的物质活动在当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尤其是女性,她们的服装是封建社会划时代的文化现象,在服饰的映衬下她们气质优雅,包容,大气,骄傲,还有不可比拟的自由自在。这些都带给唐朝女性强烈的自信。这种自信后来仿佛逐渐模糊。时代的车轮向前滚动,如今称为时尚之都的地方远在海外,我们的传统服饰工艺,元素,不断流失。

人类是要进步的,世界是要学习的,但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不能丢,当世界时装的舞台上,开始不断注入东方元素,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服饰文化由国外设计师,呈现在全球受众面前的时候,我们的自信需要重新唤醒。

汉服文化的传承人楚艳老师说:“我们这代人的一直在受西方影响,时装的话语权也一直是在西方,现在是时候找回中国的审美精神了”

古书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找中国的审美精神,找回我们独特意蕴的服装文化,唤回自信。这不是一句口号,如今我们经常看到传统回归的迹象,过传统节日,了解传统文化,国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与生活的结合,尤其汉服风的逐渐流行。走在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身着汉服的人,扬在他们脸上的精神让人过目不忘,有自信,还有张扬的个性。恍惚间,仿佛体会到昂扬的盛唐之风。

重拾服饰文化信心,不简单复古,不盲目排外。民族的是世界的,需要我们去点亮,去传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