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既要传承好,也要创新发展。并且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最生动的实践。”10月16日上午,77岁的老中医药人刘茂贵,坐在电视机前认真的观看二十大开幕式直播时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刘茂贵从事中医药工作50余年,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历史变迁,曾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专家组专家、中华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刘茂贵表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方向是,要与时俱进,在汲取古人经典名方的基础上,还要结合现代人群病症特点创新,同时要不断提高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这也是未来我们中国中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医院中药药房现场一隅第一财经记者吴绵强摄)
疫情生动实践
“近三年来的疫情防控过程中,让国人看到了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刘茂贵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在治疗和预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中西医各有所专、各有所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治疗办法。医院内患者有人,在我们精心诊治和护理下,实现零转重、零复阳。”此前,在湖北省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学术大会上,“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院士表示。
“中西医结合并进,既要有科学的医学理论观点来指导我们抗疫的工作,还要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刘茂贵表示,传统中医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当中有一整套的抗疫经验,比如古典著作——东汉末年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
作为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刘茂贵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古代也有很多涉及到社会公共卫生层面的传染性疾病,那时候没有西药,完全靠中医药维护人民健康,因此中医药在抗疫当中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效遏制了病毒传播和发展。
作为公司老药工,凭借几十年的中药临床积累,在年疫情爆发之初,刘茂贵从古代名方的基础之上,写出了一个新的中药方剂,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运用一些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比如虎杖、马鞭草等,起到了很好的疗效。
在刘茂贵看来,中药里面有有许多药材具有抗病毒功能,“比如多地的抗疫药方里面,有用到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中药材,因为这些药材有抗病毒的功能。”
刘茂贵表示,中医药单传承而不创新发展也不行,尤其现在要与时俱进,古代患者的一些病例与现在患者的病例存在较大差异,过去人们生活的环境,如水、大气等均未被污染,并且食材也无农药残留,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都会影响到患者的病症。
“现在的病症比过去要复杂多,因此要不断的创新发展,研究适合现代中医学需要的一些新中药来保障人民健康。”刘茂贵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在疫情防控中,中医药抗疫疗效获得广泛证据支持,科技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坚持临床科研一体化,为临床诊疗方案制定优化提供有力支撑,组织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并推动转化为中药新药,为进一步精准抗击疫情提供有力武器。
年3月,国家药监局通过特别审批程序应急批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的清肺排毒颗粒、广东一方制药公司的化湿败毒颗粒和步长制药的宣肺败毒颗粒上市。
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武汉抗疫临床一线众多院士专家筛选出有效方药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的成果转化,也是中药注册分类改革后首次按照《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年第68号)“3.2类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审评审批的品种。
这3款颗粒均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清肺排毒颗粒用于感受寒湿疫毒所致的疫病,化湿败毒颗粒用于湿毒侵肺所致的疫病,宣肺败毒颗粒用于湿毒郁肺所致的疫病。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的上市为新冠肺炎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包含上述3款颗粒在内,《国家中药监管蓝皮书》还显示,年,受理中药注册申请共件,完成审评的中药注册申请共件,“年批准上市中药新药12件,是近5年来获批中药新药最多的一年。”
标准决定国际化进程
“中医药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才会有所进步,否则就是原地踏步,这也是未来我们中国中药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刘茂贵表示。
在国内疫情防控中起到关键作用之下,中医药还积极助力全球疫情防控。我国公开发布多语种版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支持举办了百余场抗疫专家视频交流和直播活动,向多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中医药诊疗方案,向部分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药产品,选派中医专家赴相关国家和地区帮助指导抗疫,向柬埔寨派出首个中医抗疫专家组及医疗队,促成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三药三方”等抗疫类中药海外注册取得新突破。
在中医药行业资深业内人士解奕炯看来,中医药要进行创新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必须提升中医的医疗质量、医药质量和服务质量。
一位国医院的副院长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中医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中药好比“武器弹药”,只有质量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中药产品,才能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医院患者满意度和服务质量。
“在这一情况之下,必须要打造中药标准化,中药的标准化建设是我们中医、中药体现疗效的关键因素。”刘茂贵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要抓住治疗源头,中医药的治疗源头在中药材。
据刘茂贵介绍,中药有三大支柱产业,第一大产业是中药材,包括野生药材和家种药材两大领域;第二大产业是中药饮片,包括中药炮制等产品;第三大产业是中成药制剂,包括牛磺解毒片等。
“之所以中药材属于第一大产业,主要它是其他中药产品的原料。只有有了优质的中药材,才能保证生产出来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制剂的疗效。如果没有优质的中药材,后者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制剂要想质量高、疗效强就很难达到。”刘茂贵说。
长期以来,由于中药材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历史原因,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现象严重。如何规范药材生产、提高药材质量是一个挑战,药监部门、各行业组织以及联盟一直在探索当中。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更加意识到中药标准化的问题,这是中药现代化和走向国际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中药材标准化是基础中的基础,而中药材的标准化有赖于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药材的生产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
刘茂贵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过去由于中药材质量标准不够完善,重金属或农药残留超标,以及传统的小农经济的药材种植生产方式制约了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和国际化的进程。因此必须首先要加快中药材质量标准化,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标准化的建设。
在刘茂贵看来,中药的质量源头,包括药材的采集、加工,以及药材种植、生产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而要提高和保证野生中药材的质量,当务之急是野生和家种药材的质量要保证,并且药材要做到合理开发利用,不能滥砍滥伐,要科学采收加工。
今年3月,由国家药监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国家中医药局四部门联合发布的新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公告(年第22号)。
“中药材种植、生产涉及到地理环境、土壤、气候、选种、育种、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环节。”刘茂贵说,只有科学规范中药材源头的生产,才能确保中药材的品质,在古老传统的中医药才能焕发出现代化的青春,更好的为我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