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试论农业产业转移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whijr54o [复制链接]

1#

试论农业产业转移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农业结构的市场、产业和区域调整,以及在调整农业结构中注重构建区域特色农业,并对我国农业产业空间转移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定义为;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使用的重新配置。因此,农业结构调整范畴应包括与农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同时还应包括国民产出的增加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它是当前农业、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战略措施。在诸多因素中,生产力是决定因素,因此,农业结构调整是随着农业、农村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进行的,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


            一、农业结构的市场、产业、区域调整


            在新的世纪,面临世界经济结构新变化,我们要密切关注世界农业发展新趋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以发展的思路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1.调整农业的市场结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对农村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起先导作用,这也是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优质化需求的必然结果。由于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因而市场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影响市场的主体由卖方转变为买方;产品的竞争由数量竞争转变为质量竞争;市场范围由本地市场扩展到外地市场,由国内市场扩展到国外市场。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根据市场转变的特点,生产适销的产品,才能被市场接受,实现农产品商品价值,才能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从我国农产品自给率高的特点出发,首先要立足于本地市场的需求,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需要;同时,要注意研究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产品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冲击和我国农产品通过竞争加入国际市场的可能,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对消费群体的细分来选择导向性的目标市场,按照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审定产销策略和组织产销。


            2.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业收入。国内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是肉类、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劳动或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我国农业生产应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粮食生产要逐步减少玉米、春小麦、南方小麦、劣质早籼稻的生产,增加国内市场需要的特殊玉米、饲料稻、优质早籼稻的生产;棉花要在适当压缩种植面积的同时,增加抗虫优质品质和特种棉的生产;水果生产近几年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压缩大宗品种,增加优质品种、小品种的生产;蔬菜生产的发展方向是协调稳定反季蔬菜的供给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供给量。大力发展的同时还要逐步转变增长方式,由追求产量最大化向提高质量追求效益方向调整。


            3.调整农业的区域结构。在市场条件下,产品的质量需求使资源优势显得特别重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就是不增加投入,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所适应农业作物不同,因此,农业生产也因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域分工,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特色产品。因此,要根据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利用自己可用的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集中生产所能生产的最佳农副产品,尽快建成富有区域特色的集中度高的、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基础,以形成基地规律优势和区域比较效益,获取较大的交换价值。


            二、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特色农业创建


            调整农业结构必须认识农业地域系统存在着鲜明的地域性的特征。首先,农业结构本身呈现复杂的地区差异,任何地区的农业结构都是在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即使在相似的农业发展水平下,也会因上述因素的不同而产生各异的农业结构。


            其次,每个区域都有着自身传统的、现实的、潜在的以及在省内、国内、国际的比较优势,结构调整的目的不是要追求统一的模式或某种数量比例关系,而是要充分发挥当地的区位、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并努力提高其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加工深度,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区城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使农业区域无论大小,均有自身特点。


            再次,农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趋同已成为许多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盲目跟进等原因造成新的趋同,加剧了农产品市场的恶性降价竞争,潜在的市场风险很大。因此,通过多层次结构调整,逐步形成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农业专门化区域是提高我国农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构建区域特色农业本身就是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而对具体地区来讲,调整农业结构的目的,也就是要创建有地区特色农业,以迎接贸易自由化的战略,以适应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且在创建区城特色农业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结构优化。区城的比较优势是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基础,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以及农村环境、经济水平等,在区域特色农业的形成发展中自始至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区域的农业有无特色,从表面上看是是产品销路畅通与否,由此影响农业的增长速度和人均收入的多少,深层次则反映农业的增长方式的区别。区域特色农业是区域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速度型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的有效途径。区域之间的农业发展基础的现实水平客观上有着差异,承认、正视区域间的差异,就能在优势项目的选择和培育上“有所为,不所不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可以充分发挥质量、市场、人才、基础设施等优势,压缩普通农产品的生产,让出空间发展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利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引起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发展规模种植和养殖,建设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基地。任何地区只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抓住机遇,都能够做大、做强其产品,形成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各个区域重点发展的主导产品和优势农业部门,不但可以避免区域结构的趋同,而且由于各有特色而能够优势互补,也可以在公平竞争中实现互利合作。


            三、我国农业产业空间转移的途径探索


            在区域经济中,梯度被用来表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过程。针对我国经济分布不平衡性,运用这个理论探讨开拓重点的产业空间转移,调整空间结构的途径。根据梯度推移理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一个区域是处在梯度的顶端、中层还是低层,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的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即实现产业的空间转移。针对我国农业区域发展的状况,具体途径如下:


            1.各个地区农业发展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一个地区来说,通常选择最具本地区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应当看到,自给自足是以牺牲当地优势和效益为代价的,其结果必然是不经济的。一个地区在某些农产品的生产须有所不为,才能在另外一些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方面大有所为,两者互为条件。国家提倡的多种经营并不等于要求各个地区样样经营。比较稳妥的选择是,将当地条件和市场需求联结起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注重改进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维护和提高产品的信誉,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区域,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使区域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充分发挥和逐步扩大。


            2.提倡各个地区农村都要增加消费异地农产品。从各个地区来看,根据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所提供的农产品在种类上也是相异的,居民消费的大多数农产品都要从其他地区购进,由此形成了互为市场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从而使得整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都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农产品市场量将会不断趋于扩大。在*策指导上应当大力提倡农产品的异地农村消费,使农民成为某些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成为某些农产品的消费者,减少自给自足农产品的比重,增加商品农产品所占的比重,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结构,集中各种资源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促进异地农产品的消费和相互交流。


            3.减少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的粮食生产。与粮食主产区相比,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主要具有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费用高、科技素质高和市场信息快的特点。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的这种客观现状,决定了适宜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的名优产品,在这些方面具有中西部粮食生产区所没有的独特优势。然而,多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的区域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农业产业结构与粮食主产区完全没有差别,也在大面积地发展粮食生产,结果在粮食市场上同粮食生产区发生激烈的竞争,直接影响了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又增加粮食主产区的销售困难,造成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粮食自给率要求过高,不敢放手发展能体现当地优势的农业产业和产品。可以考虑,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郊区取消粮食的种植计划和定购任务,除农民自身保持自给外,则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削减粮食和其他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不必强调提高粮食自给率,更不必强调非得做到自给自足,而应把资源集中用于发展质量更好、价值更高的农业生产项目,以减少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生产总量,缓解现阶段粮供大于求、滞销积压的突出矛盾,增加对中西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需求量,扩大中西部粮食生产区的农产品市场销路。同时,要注重保持和增强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防不测。中西部粮食主产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应走向联合之路,共同建设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基地,将双方的资源、产品、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并且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