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有什么,进入西江千 [复制链接]

1#

贵州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文化内容丰富的省份,贵州有着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比如说:苗族古歌、侗族琵琶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戏、思南花灯戏、侗戏等,同时还有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包含了染绘、刺绣、编织、雕刻、陶艺、金属工艺等门类,其特色鲜明,风格突出,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精湛的手工技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原生文化形态保存较为完好,至今仍在许多地区继续发挥作用,对当地群众生活仍有较大的影响,就从黔东南说起……

中国最大苗寨——“西江千户苗寨”

凯里西江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黎明时的炊烟

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西江苗寨,全寨苗族占99%,而黎平肇兴侗寨有多户人家、余人,故有“侗乡第一寨”之称。

依山傍水苗家

在西江苗寨可以享用苗家风味特色晚餐,席间接受苗家少女飞歌敬酒,在苗家吊角楼美人靠(凉台栏杆,苗家称为美人靠)上观千户苗寨万家灯火。

苗寨灯火之夜

拦门酒——高山流水

西江苗寨人民向来好客,节日或平时,客人来到苗家,全家老少都热情接待。主人双手捧来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酒,敬给客人喝,以示对客人的欢迎。

苗族服饰

当地民族服饰鲜艳夺目,花色品种多样,女青年节日盛装,头戴银花、银梳,别簪银角,包银围布片,戴耳环,项挂三至四只花纽式银项圈;还有得着古式盛装,穿大花便衣(衣角、衣肩、衣袖都订上各式银花片)、黑绉裙,外系二十四条花带和大花围腰;手上戴三四只银手镯,全身打扮得银光闪闪。

西姑娘西江苗族妇女

苗族古语——大地飞歌

西江苗寨上下午有一场由当地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节目,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节目有当地的色彩,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的人文风情,苗寨的苗族古歌演唱非常具有感染力,用苗族古语演唱其史诗般宏大的古歌。

三大印花工艺——蜡染

两千多年前,山林间有一部族,苗,过着男耕女织、你歌我舞的桃源生活,每日劳作时,亦有蜂忙蝶舞,人们的衣裙上,故常常沾有蜂蜡,蜡染是我国古老的三大印花工艺之一。

苗族妇女穿着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青底白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年,蜡染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蜡染技艺是指用蜂蜡为防着色剂在白布上作画,之后进行染色的手艺,基本工艺流程分为烧蜡、画蜡、染布、蒸煮、漂洗等。

蜡染,实际上叫“蜡防染色”,用蜡把花纹点绘在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后放入染缸中浸染,有蜡保护的地方便染不上色。蜡在清水中煮化后,便出现美丽的图案。

染布,初衷来自于人类对色彩的追求,直接取材于触手可及的染料植物,比如说在贵州常见的板蓝根,蜡染布在贵州的各个民族地区都很常见,是服饰等生活用品的底布,简单朴素比白土布更有活力。

苗族银饰—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会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苗族的银饰得从古时候说起,由于长期的战争,苗族进行了数次大迁徙,最后定居在西南地区,在迁徙过程中,苗族人把家产换成银子,打造成银器方便戴在身上。他们认为银器可以辟邪,还能去毒,让家人远离灾难,但由于大迁徙,苗族人的文字逐渐丢失,除了山歌和口传,他们通过服装上的刺绣、银饰图案来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所以银饰被称为苗族“穿在身上的史书”。

银饰在苗族文化中象征着财富,苗族人对银饰追求多、大、重的审美价值取向,随着历史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苗族人对多、大、重的追求便越加浓烈。

苗族姑娘们头饰上的大银角、脖子上的厚重项圈、一身银花的盛装,从头到脚银装盛裹,银饰在苗族人眼中不仅是单纯的装饰,更是“灵物”,记录着苗族的历史文化,凝聚着苗族的民族灵魂。

苗族银饰工艺流程相当复杂,一件饰品要经过化银、铸炼、成型、錾花、焊接、清洗等二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苗族银匠在造型设计上也堪称高手,苗银的造型比较稳定,一旦确定形制就不会再做大的改动,逐渐就演变成一个民族支系的重要标志。

繁多的饰品种类能给能工巧匠们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他们常从刺绣和蜡染纹样中汲取灵感,丰富各类银饰的图案。

现如今黔银在历史长河的韬养下,将贵州民族特色齐聚一身,一件件令人称奇的作品,一份份满怀爱意的银饰,已然成为民族象征性的符号,这个符号创作出了属于贵州的文化结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