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涵着我国古代人民数千年的健康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与疾病斗争的伟大精神。中医药不仅是国民健康的有力保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医药体系逐渐趋于成熟,其理论与实践在许多传染病的防治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就体现了其关键价值,突破性地形成了五个“首次”,即:首次大范围有组织实施早期干预;医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区;首次中西医全程联合巡诊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这是中医第一次如此深层次地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
为深入了解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学习并发扬中医文化精髓,体会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白衣以航实践队总结了中医对传染病的治疗方案以及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与优势。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对传染病的治疗方案
——以四种传染病为例
1
新型冠状肺炎
以仝小林、张伯礼院士为代表的中医药组,参与了《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的制定,其治疗部分中提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人体感受到“疫戾”之气,并给出了详细的中医治疗方案。各地可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患者的不同病情及体质等情况,参照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方案》中指出,新冠肺炎的治疗分为医学观察期和临床治疗期两类,后者又可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初期(寒湿郁肺)、中期(疫*闭肺)、重症期(内闭外脱)和恢复期(肺脾气虚)等几大阶段,每阶段都有对应的临床表现、推荐处方、中成药、服法和注意事项等,同时还特别提到了清肺排*汤这一经实践检验而较为有效的处方。
2
血吸虫病
中医药学所蕴含的治疗原理对血吸虫病有着显著的防治效果。湖南省率先组织中医团队摸底核查,运用中医“排除*素”的整体疗法,通过“送药上门、住院治疗、小型设点、门诊治疗”等形式进行推广,实现了血吸虫病防治的普及化和大众化,保障了偏远农村地区血防工作的整体性开展。华东地区为提升中医治疗队伍的专业化和协同性水平,组建了中医研究院防治血吸虫病工作队,通过观察流行病疫区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用药情况,集中精力搜集复方、单方和中药资料,以供研究生药、药理、制剂等参考。随着中医治疗效果的广泛宣传,全国各地区纷纷成立中医治疗血吸虫病的中心组,大力推广中医治疗疗法,进一步拓宽了血防工作的治疗渠道。
3
手足口病
中医普遍认为手足口病的病因为外感时邪疫*,多发于夏秋季节、湿热当令之时,而小儿内热偏盛,湿热疫*易侵入,首先袭肺,产生发热、咳嗽等症状;脾胃失调则产生呕吐等症状。邪*在体内积攒,逐渐在体表表现,产生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溃疡,若进一步发展则会出现神昏、抽搐等危重之症。
中医对手足口病的调护方面分为三部分:一、口腔护理:使用康复新液、板蓝根或金银花煎水含漱或用棉签涂擦口咽部,着重于疱疹患处;二、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的口味予以清淡可口、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禁食辛辣、油腻之品,还可予以雪梨汁或绿豆汤清热解*;三、情志护理:小儿患病后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家属此时要更加耐心,多给予陪伴、关怀和鼓励。
4
肺结核病
结核病俗名痨病,从晚清至今,中医称肺结核为肺痨。《*帝内经》就已经对肺结核有所记载:“胸中气满,喘息不变,内痛引肩颈,身热,拖肉破腘”,清朝名医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用“睡中盗汗,午后发热,烦躁咳嗽,倦怠无力,饮食少进,痰涎带血,咯唾吐衄,肌肉消瘦”描述肺结核病,和现代医学的描述几乎没有差异。中医认为此病主要由“肺肾阴虚”所引起,避免采用温燥的药物,而是通过西洋参、麦冬、太子参、百合、阿胶等润肺养阴的药物治疗,以达到扶正培本的效果。
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和优势
1.未病先防,防止感染
以此次新型冠状病*肺炎为例,其以“干咳、发热、乏力、气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帝内经》中写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面对类似新冠肺炎的传染病,中医可以根据不同的“邪气”性质,利用中药自然的偏性来应对人体出现的异常的寒热温凉,制定相应预防方药。
目前,《方案》中提供了初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阐明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未来,中医药应将五运六气和四时防病的理论体系重新整理和发展,运用于日常护理,让大众重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观念。
2.理论成熟,方案明确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面对疫情防控,中医药形成了一个包含预防、防护、治疗的严密体系。在疫情前期,人们对病*了解较少时,中医药的成熟体系即可帮助医生根据临床现有症状和中医药理论制定治疗方案。实践证明,以经典理论为依托,以现场调研为基础,围绕核心病机配合个体化辨证的防治体系,对于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是一种成功模式。
3.辨证论治,及时用药
在疫情中,虽然多数患者的症状相似,但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具体病症都有所不同。在强调制定统一方案指导临床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方案》中指导了新冠肺炎患者从轻症到重症、未发病到已发病、发病到治愈的一系列中医药治疗,涉及到中医药的方剂、中成药、注射液等,对症下药,辨证论治。早期抗疫过程中,公共卫生资源的需求较大,存在供应缺口,中医药发挥了其简便验廉、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在抗疫早期起到了关键的救治作用。
4.大胆尝试,实践真理
从神农氏到李时珍,中医医者尝百草的历史未曾中断,大胆尝试新药让中医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中医较早地认识到疫病病因的特殊性,提出要主动“避其*气”,摸索出了许多防护方法和方剂,如艾灸、粉身、烧烟、药浴、药囊等。在明代,我国就大胆采用人痘接种术以预防天花疫病,这直接启发了牛痘接种术的发明,是疫苗的早期实践成果。
5.取材方便,易于操作
中医药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基础深厚,药材普及面广,运用广泛。从辨证到治疗,中医药便捷且容易实现,医院均可完成。且中医看病所需时间较短,有利于迅速控制病情。
结语
从《*帝内经》“五运六气”的致病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观,到《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防治疾病的辨证处方与药物知识,再到明代著名医家吴又可总结出传染病的“戾气”学说等,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的疫病防治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的独特理论体系,是一笔亟待深入挖掘的宝贵财富。
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在传染病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药卫生健康事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健康保障。因此,在这中医药取得关键突破性发展的历史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互补”的中国特色健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历史文化优势,遵循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律,丰富本土中医药理论实践成果,完善中医药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综合完备的中医药科学体系,促进中医药事业协调发展。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通过新时代我国中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有机实践,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中医理论参考与科学决策支持。
战疫勇无畏,青年须直行。身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人才储备青年*,我们应学习并发扬中医文化精髓,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和守正创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拓宽自身视野,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