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许久未露的冬日阳光照射在丹寨县兴仁村的吊瓜基地里,10多名农村妇女一面盖土层、一面盖薄膜,正在为亩的吊瓜种苗“添衣加被”,确保来年增产丰收。
“人心不齐,各干各的,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好多地都撂荒了。”谈起兴仁村的过去,党员王安祥连连摇头。昔日的兴仁村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种植自给自足,收入渠道单一,集体经济薄弱。村内大部分耕地虽地势平整,但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谋业,大量土地闲置撂荒。
“土地流转出去后还能回来吗?租金能到手吗?土地会不会被糟蹋掉?”摒弃低效益玉米转型发展新产业,群众质疑不断。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群众不敢发展吊瓜,我们党员来带头。”在村里产业结构调整动员会上,村党支部书记杨胜海要求村干和党员先试先行,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起初我没有看好村里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吊瓜,但看到他们尝到甜头后,我就加入进来了。”靠种植吊瓜脱贫的邓继周看到吊瓜产业收益后,把自家原种玉米的土地全部换种了吊瓜。
丹寨县组织党员先锋队深入吊瓜基地帮助村级产业扶贫合作社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采摘吊瓜。(余贵重摄)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兴仁村通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借鉴“三变”模式发动群众流转土地到合作社抱团发展,吊瓜、板蓝根、天冬等特色产业现已初具规模,增加了就业务工岗位,给贫困群众带来了“红利”。
但产业效益扣除流转金、分红金及劳务费后,分摊到村级集体经济的部分所剩无几,管理粗放、成本提高及党员群众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等问题,成为了村里产业发展的一堵堵墙、一道道坎。
为了推倒一堵堵墙、跨越一道道坎,兴仁村积极推动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认真总结“十户一体”“产业发展党小组”等经验做法,创新实施“党员分片包保”负责制,对吊瓜、板蓝根、林下天冬和西蓝花等4大特色主导产业进行分片分区,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致富带头能人主动认领包保包干,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形成了“头雁”引领引航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我们采取7名党员分片包保4大特色主导产业和7个吊瓜产业片区,具体承担产业的管理管护,搭架拉网、除草施肥、采摘晒干、筛选售卖等全程负责,所需资金由合作社统一根据实际情况拨付,到年底看哪个分包的片区效益好,获得奖励绩效就多一些。”杨胜海介绍说。
“通过采取党员分片包保方式,倒逼我们带头学新知识、新技术,努力在生产、经营、管理上成为行家里手,用心专心推动产业发展……”兴仁村村委会主任陈章友告诉记者,他今年所负责的第二片区的吊瓜结得比往年更多。
“村领导经常到基地跟我们一起种植,手把手教大家怎么修剪、怎么管理,我们这一片区种出来的吊瓜和板蓝根产量最高。”在村干部和党员致富带头能人引领带动下,建档立卡贫困户黄梅干得很起劲。
雁阵远飞头雁领。通过探索实行“党员分片包保”,兴仁村的党员责任意识更强,农户参与积极性更高,日常管护更加有效。据悉,兴仁村累计发展吊瓜种植亩,板蓝根亩,林下天冬亩,产业项目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年总产值超过万元,带动农户务工人次,发放劳务工资54万,村级集体经济收益20万元。
“现在我在合作社的基地里打工,平均每月有元,再加上土地流转金、合作社分红金,一年下来有2万多块的收入。”正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杨通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村干部和党员致富带头能人的引领下,杨通兰把原先种玉米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发展吊瓜产业,并参与合作社基地务工,盘活土地,收入增加,干劲十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安通
编辑孙蕙
编审付松